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造假为何愈演愈烈
学术造假为何愈演愈烈
时间:2012年08月03日 来源:山西新闻网

据报载,7月20日,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指其博士文凭造假。随后,厦门大学宣布辞退傅瑾教授。7月28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被调查核实盗用他人学术文章并伪造履历。十日之内,两起学术造假事件。再看看近年学术造假事件的层出不穷,让我们不禁生出哀叹和疑问。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为利益驱使;还是学术浮躁之风遍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又或是制度的缺失所致,我们的学术诚信到底该如何保持?

(夏雪)遏制学术造假需机制完善

不知何时起,学术开始丧失了其基本的诚信。无论各种学位论文质量的逐步下滑,还是知名学者的剽窃、抄袭事件,打开各大媒体三不五时总会看到类似的消息。作为追求真理殿堂的高校,早已是盛名难副;而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学者更是多受指责。究其根本,还在于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内,诚信机制的溃败,教育及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学术诚信问题的出现仅是中国社会整个诚信机制的崩溃下教育科研领域的缩影,并非独特的现象。早在高等教育改革向产业化迈进的时候,各个高校开设扩招合并的时候,学术诚信机制就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因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育与科研管理机制难免渗入市场化的竞争逻辑,传统的师生伦理将逐步被商业化的消费伦理所取代。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都把找工作作为学生毕业的首要任务,学历论文只能沦为学生必须要毕业而走的一个程序之一。面对一个已经找好工作,或者为了获得好工作日日在工作单位实习的学生,质量再差的论文也必须被通过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因为谁又敢为了学术的诚信而阻挡学生的前程呢。

其次,高等教育产业化也使得市场化的竞争机制被引入高校与科研单位的管理体系中来。当然适度的公平竞争是有利于学术发展的,也有利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但是一味地用市场竞争的思维来指导科研未免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先不说,前些年许多高校不顾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合并、扩招、扩大专业规模。学生招进来了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或者师资引进来了,却没有相应的岗位和发展机遇的情况频频发生。就说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过度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得不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采用了聘用制,一旦考核不过关就有解聘的可能。使得教师和科研人员疲于应对各种考核,却难以有相对稳定的教学与科研环境。试想一下,一个天天发愁今年考核是否过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吗?因此,某些人铤而走险从事学术不端行为便自是难免。

学术是否诚信,不仅仅在于学者本身的道德,更在于要有一个完善合理的学术科研考核机制。既要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把关;更要改变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硬性指标体系,给科研工作者以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惟有如此,才能让学者们真正以学术为业,才能还学术以诚信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