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题 >> 李真真 >> 拿什么拯救学术道德
拿什么拯救学术道德
时间:2010年05月19日 来源:

主持人:高博(本报记者)

嘉宾:李真真(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科研诚信项目参与者)

曹南燕(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中心教授,科技部科研诚信项目参与者)

王德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2月初李连达院士涉假一事,再次引发对学术不端的热议。一些院士和科研人员向本报提出:许多不端案件尚无结论,许多不端嫌疑没人追究,这

种情形下单单批评李连达院士有多大意义?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学术不端愈演愈烈,或许是惩戒机制有其缺陷?如何在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诚信学术

机制呢?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疑问1———

  我们还能依靠自律吗?

  主持人:王老师,您自己也做科学研究,也关心学术不端问题,您觉得最有效地威慑学术不端者的是什么?

  王德华:声誉、荣誉、利益。如果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者,如结束科研生涯,取消一切科学荣誉,收回不当利益等等,定有好效果。不管学术不端

者的地位多高,权力多大,一视同仁。

  主持人:现在不端行为还是很多,您觉得弊端在哪里?

  王德华:只打雷不下雨。科研经费的不端行为都是公开的秘密,上海陈进事件也没有下文;当事人和相关人员都没有得到处理,时间长了,国人

就麻木了,自然有些人就会有机会可用。

  主持人:不光彩的事情得不到处理,是不是诚信制度有问题?

  李真真:原先的学术诚信制度比较宏观,原则性的东西更多,可操作性差。这个有它历史的原因,科学行为规范以前是通过科学教育、科学实践

,通过师徒关系来自然内化于主体当中的,没有一个规定、政策出台,过去是这样管理的。科学界有一套共同的文化和行为习惯,是靠这个来约束的

。主要是要求科学家自律。

  主持人:自律的问题在哪儿?

  李真真:现在科学研究变化很多,依靠自律远远不够了。过去是学术化的科学,常说的小科学,大学里教授们研究的科学,现在大科学的情况下

,不仅是学术科学,还有产业科学;而且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很多了,科研活动越来越向企业化模式发展,职业化也是很重要的;随着科研领域竞争

的激烈,人越来越多,职位荣誉竞争压力加大,仅仅靠自律,约束力已经不够了。

  曹南燕:国外有一段时间问题比较多,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以后,科学研究和钱越来越有关系,越来越直接。比如说物理

学方面问题就少一点,医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问题就多。原因很简单,科学和钱关系太密切。现在国外也不能说解决了,问题还是不断地出。

  李真真:有一些利益关系必须表达出来。把它规范地制度化,符号化,明文规定。这是必然的。外国也经过了一个文本化、符号化的时期,大家

讨论制定出来规矩,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公正透明的查处程序。这方面我们还非常非常弱。

  ———疑问2———

  如何建立公正透明的查处程序?

  主持人:怎么叫做公正透明的查处程序?

  李真真:比如国外有很多明文规定。一般程序是:投诉来了,每个单位(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包括一些学会)有一个小组或委员会来受理,先

做前期的一个调查。如果认为可能有问题了,就会进入正式调查程序。规定很详细———怎么跟当事人谈,包括查处人、被查处人、投诉人、被投诉

人的权益和责任都有很明确的规定,最后怎么形成报告、形成处理意见、提供给谁、怎么发布、怎么处罚等等,都有很明确的规定,很细很细。

  主持人:我们是不是也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李真真:2006年11月份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道德规范的规定出台,之后很多规定就出来了,包括科学院、基金委、科协。这些规定和

以前大不一样了,更具有操作性,更贴近科技实践的层面。你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应该怎么做;哪个环节的哪方面行为是不可以的、不端的;发生这种

事情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等。和过去比有很大进展,有某些规定和处罚。但各个方面出台的这些规定,还不够细,比较粗,也就达到了一个宏观

层面的微观表述,体系化还不够,还不够具体翔实。

  ———疑问3———

  主管部门做了什么?

  主持人:您做了一个《科研诚信知识读本》,是什么内容和意义?

  曹南燕:主要还是教育。加强对研究生和新入门的科研工作者的有关科研诚信知识方面的教育。现在有很多属于不是特别清楚犯的错误。我们以

前也做过调查,高校里很多学生也不太清楚诚信知识。如果对应该怎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不太好的有一个了解,很多事情就可以避

免。

  我们是从科学研究、它的理念、价值观、道德原则做一个系统的介绍。还有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开始申请课题、做试验、收集资料、发

表论文、署名、怎么评价,一系列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或者应该怎么做,我们都提出建议。

  还有一部分关于合作:师生、同事,各个企业和研究单位合作的问题;还有一类关于利益冲突;还有一类关于研究对象怎么处理,对人、对动物

、对文物,是有规定的;还有一部分关于不端行为和处理;另外还有尚无规章制度,需要讨论。

  主持人:这个读本是准备发给学生看吗?

  曹南燕:我们建议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加这一块内容,如果加了,可以做一个读本,我们里面有很多参考文献,以这个为线索,你可以加材料,

我们也有很多案例,正面的反面的,可以做一个教材吧。我们提到的这些内容,涉及到应该怎样负责任地研究,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有案例研究,

有事实案例,有情景案例,包括有定论的和有争议的。

  李真真:清华大学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有一些前期教育,其中就有科研道德和伦理课,这就很好。现在国外和我们国家都强调:教育在先,惩罚在

后。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尽快开展起来。过去很不足,包括年轻人那种概念,天下文章一大抄,都是很普遍的事,不把这当回事,不知道做了危害有多

大。

  曹南燕:现在的抄袭现象比较多,这是我的一个感觉。都是引来引去,抄来抄去,很习惯。这几年大家才逐渐注意了,以前就不当回事。

  ———疑问4———

  建立诚信制度要等多久?

  主持人:除了开展教育之外,诚信制度建设还有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曹南燕:应该说有实质性进步。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这些问题,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各种会议一直在开,各种文件一直在发,这些东西肯定得

有。当然做了工作,也不能指望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李真真:无论从规范的制定上,还是重视程度上,还是现在正在做的这些程序的制定上,都在努力。有些大学,比如清华,已经查处了几起事件

了,经验在科技部作了介绍。还有基金委查处的很多,他们在网上通报了很多事件,大多数以匿名形式发表出来,目的是用案例告诉别人哪些是不可

做的。我觉得非常不错。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动向。这两年国外更关注的是有利于科研诚信的环境建设。因为很大的不端行为还是少数,但有很多不当的含混的行为,所

谓的擦边球,虽然还不到恶劣的程度,对科研诚信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科技部诚信办马上会做一个政策梳理,看看我们现在的政策是不是不利于科

研诚信建设。科技界现在更强调文化建设,也开始做这些事情。

  主持人:能不能预测一下,多长时间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

  曹南燕:说不好。政府部门、媒体、公众都在关注,但问题还是不断出现,因为科学研究的社会投入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多,问题肯定会越来越

多。

  李真真:我觉得,科技界从具体行为来说,还是滞后一些。这不光是几个规定出来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