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抄袭”话题各抒己见
时间:2010年06月03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2/20000802/169566.html

作家梁晓声:不应拿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我不认为这篇文章是抄袭,它模仿的成分更大一些。高中生写作常常是通过阅读获取素材,再在脑子里进行组合。下笔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受原作的影响,这篇文章我想大概也是这样。

高中学生写作文与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不一样,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文学创作,这种结构、想法类似的情况也是有的,人们对此也比较宽容。比如鲁迅的名作《狂人日记》,国外作家也有《狂人日记》,读者并没有由此指责鲁迅是“抄袭”,文章的思想性与进步性也并未受到影响,那为什么要这样指责一个孩子呢?

这个问题出现争论,我认为板子不能简单地打在学生身上,这与我们沿袭已久的中文教学与考试制度都有关系。比方说常有作文命题如“记一件感人的事”、“记一个难忘的人”,如果有学生觉得长那么大他都没遇到过什么感人的事或是难忘的人,那么为了完成作文他只好虚构,把别人的感受和事情“克隆”成自己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不应该仅在高考作文中才有所体现,平常的语文教学、写作训练都应该重视,另外学生没有社会历练,不应拿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李保初:不算抄袭,不值得提倡

从文学创作方面说,“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并不少,而且很多名家已这么做过,人们也能够接受,关键是“酒”要是新的。这个学生的作文并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它有所取舍,语言也是自己的,因此不能算做抄袭。

但是高考作文更希望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以发挥,这样“克隆”作文达不到这个目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好处,因此不宜提倡。

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决定考生命运的还是一次高考。老师千方百计押题、摸题,让学生多准备范文,“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在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最公正的做法是给这篇文章实事求是地打分,既要看到他明显的模仿痕迹,不是创新力很强的作文,但是又要看到他在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表达能力,给一个合适的分数。而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考试和教育体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读者:抄袭创意不利于成才

有人说“考生的作文写得比原稿好就不算抄袭”,可是我们写文章不就是要表达思想吗?如果一篇文章的创意、结构都是别人的,那么再好的文笔、再高的意境能改变其抄袭的实质吗?

至于“高中学生写作文应试与文学创作不同”的说法,我认为这篇文章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出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考场上。一个考生借用别人的创意取得了高分,这对其他老老实实靠自己的构思写作的同学公平吗?

说到底,这是一个“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如同这些年我们提倡的,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培养出既有扎实基础又有独创能力的人才是目的,《豆角月亮》的主旨不也如此吗?一位老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鼓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但是这个考生的做法却是对这个主旨的讽刺。这些总在关键时刻选择“拿来主义”的学生能成为我们希望的人才吗?

我觉得,这种做法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违背的,因为思想的抄袭是最深层次也是最严重的抄袭,是泯灭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行为,也是决不应该纵容姑息的行为。那种“在高考考场上能用上就不错”的想法实在是太实用、太功利了!

一位即将上高三的学生:何去何从很矛盾

看了北青报的报道后,我打电话和同学讨论此事,大家都觉得这就是抄袭。

这个学生之所以作文得满分,还不是因为他求新的构思吗,可这个构思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那满分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吗?有人说“简单指责这个考生抄袭是不公平的”,但说他不是抄袭,对其他考生就更不公平。高考的录取竞争那么激烈,一分两分都可能差之千里,谁又能说这篇作文对别的考生命运没有影响呢?

(当记者问,如果换成你,正好准备了一篇与考试要求相符的范文会不会照用,他迟疑地回答)我可能也会照搬。因为读了十几年书,谁不希望能有个更好的将来,但是事后我肯定会不安,因为那毕竟不是自己的真实的成绩。

都说提倡素质教育,但决定我们命运的还是考试。我们不认可这种行为,但又会不由自主地这么做。我们不知道何以会有这么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