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抄袭和套用范文严重
时间:2010年06月02日 来源: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高中 常永明

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143/userobject8ai213357.html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在阅卷中,笔者发现了作文卷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严重的抄袭

在高考作文中抄袭,对于考生而言,实属冒险之举。因为一经发现,一般规定处以0分。但是,今年在作文评卷大组试评时,专家提供的14份样卷(所谓样卷,就是由专家们先对作文作一个示范评分)中,竟有3份是抄袭文。其中题为《母亲的铁盒》和《一封寄不出的信》这两篇出自某出版社的小小说集,考生甚至连标题都没有改动就照搬到了高考中。另一篇题为《众生》的样卷,乍看立意与众不同,事实上也是一篇抄袭文,出自一家中学生读物的2005年上半年的某期。

不仅如此,我在后来的评卷当中,也发现了多篇抄袭文。

高考中的作文抄袭现象,在评定分数时给阅卷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首先是发现难,像上述几篇抄袭文,《众生》作者为了切合作文要求,只在原文中添了一个结尾。其他两篇则是照搬。但为什么说发现难?因为中学生所读的书,恰好是专家和评卷老师们一般不读的书。学生所抄袭的文章,一般为一些文学爱好者所作。这样在高考作文中,就留下了一个空当。有时候,考生原封不动地照抄文章,甚至被阅卷老师以为是考卷中的经典。看来小麻雀也有骗了黑老雕的时候。

其次,确定难。作为一个阅卷者,即使发现了一篇抄袭文,但评卷组规定你必须拿出依据,也就是找到原文。一般来说,不会有谁带着有关刊物来参加阅卷的。同时,阅卷老师也不一定记准是某刊某期第几页。所以,一般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抄袭而来的“杰作”,只有笑而不言了,给它个低分。但是,如果第二评的老师不知其理,反而会给个高分。这类考卷争议极大,最后裁定如果是一位不读中学生书的专家,很可能会给一个高分。那个按低分处理的知情者,反而被视为“把握不准”。前几年,曾有过某省把一篇抄袭文当作满分作文公布于世,闹了个大笑话。可见,每年一定会有抄袭文蒙混过关的。

正文体,正文风,也正学风。如果不严厉“打假”,抄袭之风恐怕会愈演愈烈。

STRONG> 机械地套用范文

在本次阅卷中的另一个发现,就是为数较多的考生生硬地套用考前做过的练习文章。本来今年的作文题,并非难度很大的怪题,但是所阅的考卷中离题的文章还是很多。大致有这样几类:谈和谐,许是今年党中央号召建立和谐社会,我们的一些老师做了押题,进行了“和谐”话题的作文训练。所以,出现了不少考生生拉硬套曾写过的文章,弄得文章不伦不类。其次,谈环境保护,也许老师们以为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敏感话题,便对学生进行“特种训练”。考生一看,觉得眼熟就很有“爱心”地认为“一枝一叶”也要加以保护,致使思路停留在话题的表面。这些作文考卷虽然离题不是很严重,但还是能够看出考生套用成品的刻板痕迹。

今年的这个作文话题原本很难离题,但可能因一些老师押题所致,一些考生乍看题目有些“眼熟”,就生吞活剥地照搬原文,反而丢了大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考生生吞活剥地套用“成品”呢?而且其中不乏文笔清新者。从文笔上看,这些考生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何以弃高粱而就糟糠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

笔者认为,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懂理。所谓的理,就是从引用的材料当中概括出蕴涵在其中的哲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平时只注意学生作文的内容题材方面的训练,也就是说针对可能出现什么话题,进行机械的训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却往往被忽视了,“文以载道”,道不明,文何以去载道呢?不少的考生就不明白怎么一枝一叶就是一世界呢?至于是儒家的观点,还是佛家的看法,或是生活的常理,更是说不清了。其实今年的这个作文话题,点破了再简单不过了。一口痰,看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句话,看一个人的文化层次;一件事,可以看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不就是一篇典型的例文吗?

每年高考后,我们不少人只是把眼光盯住了作文话题,却没有回头去审视我们的教学。您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连“道理”都不明白,怎么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呢?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在于此,说理的课说文的课,都是针对考题而讲的。如果一个考生能够把文史政融会贯通的话,这个“一枝一叶”,不就可以信手拈来皆文章了吗?还用得着冒险去抄袭,去死搬自己的“旧作”。

我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作文课上有必要在训练作文技巧的同时,多去论论理。这也是在本次阅卷后的另一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