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图书资料撰写论文
时间:2010年12月06日 来源:李翠梅(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图书馆,山东日照,276826)

高校学生在毕业时都要撰写论文,目前,图书、信息资料浩如烟海,阅读、上网查询某一类信息十分方便,这在给学生撰写论文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显现出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如,有的毕业论文虽然内容非常全面,信息资料丰富,但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平铺直叙、洋洋大观、毫无创建;有的论文写成了资料汇编;更有甚者直接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简单处理,就成了一篇论文,严格地讲这就类似于抄袭行为了。究其原因,与这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图书资料信息,其学习方法、读书方法、思考方法以及撰写论文的方法存在误区有很大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图书资料撰写论文。

1博览群书以树立自己的学术观点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整篇文章大量的论据都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使其成立。一种成熟的有文化深度观点从何而来?一是要通过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学术观念。

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大部分论著都是反映作者在某一领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蕴含着作者独立的学术观念和文化立场。不少学生在接受初级教育时,大多接受的是灌输式教育,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只让学生知道你所学的是什么,而从来不让学生去问为什么。学生被告知所学的知识是不容置疑的,只要记住、背熟了就能获得高分。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上课听讲或查阅图书资料时不是抱着分析思辨的学习态度去研究、整理这些信息,而是诚惶诚恐、全盘吸收,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接受了一种观念之后,再看到其他对立的观念,未做深入研究便心生反感,简单斥之为异端邪说横加指责。这样的学习态度是很容易出现“书奴”和“偏执狂”的。

清华大学学者葛兆光先生在他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谈到他写思想史的观念时说:“要说明的是,我的思想史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它并不耳提面命地要人同意它的看法,也并不要求阅读者按照它的思路设计标准答案。它只是告诉人们,中国思想史的连续过程,可能是这样的,而重写‘思想史’要走的路,可能还很远。”[1]这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但是,有这种坦诚面对读者的胸怀的学者却不多。我们在读书时,不要被书作者鼎鼎大名吓倒,要以一种对话的态度来阅读,有时要“存疑”,这样才不至于盲从,才能真正从先贤的智慧汲取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学术观点。

另外,仅有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当前的社会文化现状。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某一文化现象,更多地缘于它对当今的文化发展有无借鉴意义。这样,我们提出的研究课题才能引起关注,并成为诱发激烈辩论的话题,这就是我们讲的当下的文化意义。所以我们在图书馆查资料时,不仅多读有关研究课题的经典论述,也要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多参加学术讨论。这样我们所提出大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2学会辨别图书资料的真伪优劣

商品有伪劣假冒,图书资料也是一样,读到有真知灼见的好书,会让人们增加知识,开启智慧;而读那些平庸、低俗的书,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还会误导人们的判断,造成极坏的后果。食品有了问题通过检验就能证实,但思想学术界的伪劣假冒就没有那么好区分了。有些是争议很大的问题,只有靠读者自己来做判断了。

目前劣书大约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观念陈旧老化的图书。真正经典的观念和知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但是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是需要不断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重新审视同一文化现象的。有些书作者接受了一些非常狭隘的文化观念,或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略知一二,便作长篇大论,动辄十万百万字大作出炉,实际鲜有作者的独立见解;或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再冠以某一专家学者大名,实际害人不浅。二是东西拼凑,断章取义的图书。这样的图书大多是将别人现成的研究成果拼凑汇总起来,或者将现成的图书资料大卸八块,重新组合而成。不看原著,读者往往被作者知识渊博、材料翔实所折服,殊不知看到的只是走了样的大杂烩,原不如直接看原著更有益处。三是一些文化垃圾,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胡编乱造,炮制的所谓专著。这样的东西,让人读后要上大当的。

如何鉴别图书资料真伪是一个难题,文化领域现在还没有“消费者协会”,只有靠读者来鉴别。笔者建议大家,一是要多向老师、专家、同学请教。比如你要打算涉猎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原来又缺乏基础,就可以请教这方面的专家让他们给一些建议,然后再借些书来深入研究,这样可以少走些弯路。二是多读一些学术界公认的、有一定知名度、有真知灼见的学者的著作,而不是先看他的头衔。有些人牌子很大但不一定有真才实学,作为学生,千万不要被其吓唬住了。三是看书要先用概览的方法,同一学术领域的著作要先粗略地多看几种,有观点相左的书就更好,另外,看一本著作,要先看一下序言和结尾,因为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思想大都概括其中了,了解作者的基本思路,再决定你是否需要拿出较长时间去精读它。四是要多看书,书看多了知识量增加了,同一题材的书多看几本,可以兼取诸家之长,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全面、深刻。由于各书不尽相同,甚至观念完全对立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分辨优劣的能力。对书中所提的观点读者也可以作出有效的判断。

3注意学术研究的思想方法

写论文要收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现在不是难事,我们在图书馆和网上很快就可以查到。但是,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料写出一篇有文化价值的论文,就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了。现在很多同学在利用资料的方法上大多采用的“凉拌”的方法,即把收集到的资料简单地分类、整理,编排成一篇论文,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观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热炒”,即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提炼自己的观念,并用充分的论据将其证实。

胡适先生在谈到自己做学问的方法时说:“无论什么科学———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分析起来都只有一个做学问的方法,就是做研究的方法。”“做学问就是研究,研究就是求得问题的解决。”他总结出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众所周知,胡适是杜威的弟子,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他主张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胡适谈到杜威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求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3]由此看来,胡适是接受了杜威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用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它运用到中国古文考据中去,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当前,图书馆各种新的哲学流派和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资讯非常多,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治学方法,一个同样的研究课题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剖析,可以得出与种不同的结论。除了我们早已熟知的思想方法,西方有些新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给我们以启发。这里举几例供大家参考:一是卡西尔的符号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物理本性,拥有文化符号才是人类最有代表性特征,艺术、神话、历史等构成了符号之网,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符号”不仅要问所指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要问所谓的意义。用符号来把握世界就是解释世界的意义。卡西尔认为,艺术对现实而言,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形式,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人们借以探索人生、宇宙的意义的感性直观形式。艺术是由符号排列和组合的幻想表现出来。二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观点。“结构”指的西方文化潜意识的“理性”,笛卡儿确立了我们的理性观念与自然规律之间的一致性,观念与事物之间被想象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德里达认为它的弊端在于这种思维方式只有思维而没有肉体的微妙性、情感的复杂性;只有理性逻辑而没有记忆的偶然性和多重性;只有身体的必然性而没有命运的不可解释性以及灵魂的谬误性,“解构主义”就是对理性结构的批判和延异。解构主义强调零散、务虚、消极、非理性或反理性、反逻辑的思维方法。

西方当代新的哲学流派多如牛毛,我们也不一定对他们的理论都能认可。但是,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原来世界也可以这样认识的。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掌握了一定观察世界的方法,再写论文就不会就事论事、人云亦云。我们再来分析研究某种文化课题,也就有了思想深度。建议同学们要多读一些哲学类书籍,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一下,这样才能使你的思想深邃起来。

4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料信息浩如烟海。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光有苦学精神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因此,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图书资源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学术观点,要读好书,适当看一些哲学书,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在撰写论文时用自己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梳理搜集到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不要游进学海游不出来,任何知识只能是向后看,只有不断创造才能使科学文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6.
[2]胡适.胡适讲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4.
[3]胡适《.胡适讲演》编者杂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
第一作者简介:李翠梅,女,1951年12月生,1978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副研究馆员,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图书馆,山东省日照市,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