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题 >> 赵延东 >> 远在巴西的小杂志为何受中国作者追捧?专家反思科技评价制度
远在巴西的小杂志为何受中国作者追捧?专家反思科技评价制度
时间:2016年11月13日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9月,美国反论文抄袭网站“剽窃监督”曝光了一起论文造假事件,称巴西SCI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刊登大量来自中国、疑似由“枪手”炮制的论文。该网站编辑称,这可能是世界科学史上论文代写公司与旨在敛财的期刊瞄准中国作者的“最大丑闻”。

“‘这家杂志离中国那么远,影响因子只有0.764,在中国居然比巴西足球还更受追捧?’‘剽窃监督’网站编辑的嘲讽,让我们感到很无奈。”《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安瑞11月9日在武汉召开的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上表示。

对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除了无奈,更需要反思其背后动因。“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多元价值目标下的质量控制”等,成为中科院学部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上的焦点话题。

为“帽子”忙活,哪能做感兴趣的研究

每一个学术造假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在科技人员群体看来,学术不端的“源头”在哪呢?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认为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重要原因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其次是社会大环境所致、监督机制不健全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延东介绍。

评价之上,是否附着太多

作为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科技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认为,在服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发展上,科技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在科技评价过程中,如何确保按科学规律来办事,在维护学术自由的同时,满足政府和广大民众对于科技发展的要求,成为科研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事实上,对于科技评价面临的挑战,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关注与重视。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曾对此进行过梳理: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够明确,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在某些评价活动中还时有发生;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

然而,令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杜鹏感到遗憾的是,《决定》出台十年后,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上述难题仍未完全破解。2013年,针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教育部又专门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

面对科技评价制度遭受的种种质疑,赵延东以户籍制度进行了类比。他指出,起初户籍制度只是城市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之所以广受非议,是因为户籍上附加了太多本身并不属于户籍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因素,因为这些额外的附加因素,使得户籍制度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在把注意力放在改善评价制度本身的同时,应该考虑把一些与之相附着的不合理的待遇、福利等因素剥离掉,避免过度激励带来的问题。”赵延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