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评论:学术为何“学而无术”
评论:学术为何“学而无术”
时间:2009年08月03日 来源:科学网

7 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学6位教授联合举报该校长江学者造假;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认定该校副校长黄庆论文抄袭事实成立,取消其博士学位;7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原所长成崇德被同事举报,并称之为“学术巨骗”;7月6日,郑州大学严肃处理贾士秋教授聘任论文作假行为,决定免去其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并解除教授聘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术不端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教授们到底怎么了?

也正在此时,一本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指南》)出版。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该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

本来是“不学无术”,现在是“学而无术”,都读到硕士了,连一篇毕业论文也弄不起来,还要去抄袭剽窃。
 
曾有戏言说:抄一个人的是抄袭,抄许多人的是研究。这个“史上最牛的硕士论文抄袭”,还真是一点研究都没有:《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被抄成《山东省 FEEEP协调度研究》,里头啥都一样,只是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5月25日《中国青年报》)。这种“直接用替换键搞定”的“论文成功法”,原来如此管用,不仅省时省力——五分钟就搞定,且能顺利通过答辩。这哥们敢这样做论文,真是对论文的极大蔑视。
 
学术为何“学而无术”?这是教育形式主义给害的。教育形式主义,只看过程,不管实质,只看文凭,不管水平。反正你交了学费了,读满时间了,弄出“论文” 了,管它论文是嘛玩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抬贵手就让你通过了。如此说来,一个月前因担心博士论文无法通过而自杀身亡的武汉大学34岁博士生杨志高,还真是让人同情,他要不是志高又德高,那就抄点凑凑嘛,可他不愿意这么干,就与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研究说拜拜了,多么可惜。
 
早就有人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是这个硕士博士总离不开论文的。如果一个人读研时就学会了“拷贝窃取法”,那么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若继续从事科研,将会是怎样的“研究”形态?这些年来,浮躁的学术界,老是不断传来学术不端的消息:有导师抄学生的,有学生抄导师的;有遥远地抄袭国外的,也有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的;有虚拟科研数据的,也有拿人家的芯片贴上自己的标识而彻头彻尾造假的,不一而足。
 
官场化的学术体制,是导致种种学术不端的一个根源。早有论者生动地揭示了高校学术不端之情形为:中国是高校行政化管理,这与西方国家“大学自治”有很大不同,“官”要跑,“学术”要“运作”,“教授”要臣服于“处长”,控制行政权力的人同时掌握着学术资源,处长可以当“博导”,某地就曾有“膳食科长评教授”的闹剧,当然“博导”也可以去作处长、行政工作繁忙无暇科研,就只有变成“博盗”了。我老在想:许多人学术职称提高了,学术水平并未提高,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术思想并未提高,这是为什么?要防止学术不端,有基本之道可循:
 
第一,很要紧的是让学术与权力剥离。学术科研最需要独立思考的脑子,不能伴着权力生、跟着利益转。而现在“依附”色彩太浓,从生存依附,到利益依附,到权力依附,到体制依附,到身心精神依附,都使学术和学术中人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二,很重要的是事前公示。毕业论文做好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先行公示,让论文公开化,就像干部任前公示;研究项目则公示立项情况,尤其是经费情况,当然涉密的除外。应设立举报电话,发现问题,可向所在学校或单位举报,重要的也可直接向教育部举报。学术自觉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外部监督而催生的。
 
第三,很必要的是事后督察。发现问题,从严惩处。有的大学开始使用“抄袭检测系统”,这是一种可用的技术手段,当然是好的,可操作性强;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所说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零容忍”。现在怕就怕不能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从严管治学术造假。在“史上最牛的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中,那位指导教师若被取消导师资格,甚至要“换饭碗”——像浙江大学在不久前坚决开除论文造假者一样,那么接下来还有谁敢对“学而无术”如此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