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的反抄袭斗争

时间:2012年01月04日 来源:《生活报》2011年10月28日 记者:刘凤梧 见习记者:巴枫

七年前,孙志岗刚开始反抄袭时,有人骂他是“变态”。2002年7月,孙志岗从哈工大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第二年,他破例以助教身份正式登上讲台,开始给大一新生讲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初为人师,孙志岗雄心勃勃,但细心的孙志岗发现,自己苦心设计的作业只有少数人认真去完成,“大学生互相抄作业,我再熟悉不过了。回想当年,自己第一次抄作业也是从大学开始的,周围同学几乎都是如此。结果,应掌握的技能在作业抄袭中荒废。”孙志岗坚定地说,“现在,自己当老师了,一定不让学生们重蹈自己的覆辙!”

“战斗”之初陷入迷茫

孙志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最先动之以情——反复阐述作业抄袭之害,并明令自己所留的作业严禁出现雷同。仅凭说教,会有学生听吗?“你不听,我就判你零分!”

2003年12月,在期末考试之前的一次作业中,孙志岗揪出5名抄袭嫌疑人,并当场给了零分。作业没成绩,将直接影响该科的期末成绩,其中得了零分的两位学生找孙志岗理论:这样不公平,其他人也抄了,怎么不给他们零分?更有人私下议论:孙老师是在“整”学生,干什么非跟学生过不去?肯定是心理有些变态。

遭遇学生对抗并听到冷言冷语还算小事,最让孙志岗头疼的是,自己的努力成了徒劳。“作业的批改由我和多名助教共同完成,我只负责其中一个班。其他班级有多少人抄袭,又有多少人跨班抄袭不得而知。”孙志岗迷茫了,“批作业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办离婚手续的地方推销玫瑰花的傻子。我认真地写评语时,也许屏幕那一端就有一张猥琐的面孔,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孙志岗不想再费脑筋去设计作业,不想再费力气去批改,甚至不想用心上课了。

“遇见”反抄袭软件

就在孙志岗迷茫之际,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同学告诉他,国外有一种名叫moss的软件,是专门为检测源代码抄袭而设计的,可以瞬间从数百份源代码中找出一对对相似的。听闻后,孙志岗立刻在网上找到了moss软件。

“这下发现新大陆了!”孙志岗欢欣鼓舞,他决定,“作业反抄袭全面重新启动!”

由于moss软件的客户端是用perl编的,只能在命令行使用,而孙志岗是用乐学网收作业,因此,他特意为乐学网开发了moss插件,让调用moss软件变得更简单。在2005年秋季学期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上,孙志岗高调向学生宣布,“雷同作业有了‘克星’,看你们怎么应对?”

moss软件首次使用,多位涉抄学生“落马”,当次作业均被判零分。与此同时,有人开始抱怨作业太难,根本没法做。孙志岗明白,以前没人说作业难,是因为他们可以抄。

反抄袭成动力

孙志岗发现,在随后的作业中仍有学生选择抄袭。他开始思考:moss软件只是反抄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刑侦”过程的一部分,必须要有处罚配合才能收到效果。

孙志岗揣摩着学生的抄袭心理:无非是想用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分数。有的学生不做作业,并有一种“不抄,零分;抄,最坏也是零分,如果运气好没雷同,就不是0分了”的侥幸心理。如此一来,抄袭的作业被清零对于他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了。于是,孙志岗决定予以堵截:抄袭当次及之前所有的作业成绩都清零!“这样的好处是越往后越不敢抄,尤其是那些曾经侥幸漏网的抄袭者。”

有一次,一名男生第六次作业被判为雷同。按照规定,1-6次作业成绩全部清零。这意味着期末成绩立刻少了33分,基本就是提前宣告此科不及格了。孙志岗最为担心的是,自己这么做会不会导致该学生破罐破摔。

孙志岗找到这名同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心。原来,该同学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导致其没能完成作业,于是抄了网上往届的作业。孙志岗在反思:对已经被罚的学生,是不是该给他们一个悔改的机会?

经过反复思考,孙志岗决定实行“期末考试达标,实验成绩恢复”的新办法。“如果一名学生期末考试能考到80分以上,被‘连坐’清零的成绩将全部恢复。如果他是个值得挽救的人,那么后面的时间,就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事实证明,在每年被抓抄袭的学生中,都有半数以上拼到了期末成绩达标。“一次抄袭,反倒成为了他们加倍努力的动力。”

激励策略并行

有一次,孙志岗遇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让他的反抄袭策略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有一年临近放假,一名最终成绩是95分的男生找到我,他认为自己的期末考试分太低,心里觉得不平衡。”孙志岗说,该学生当时的成绩在学年至少排前十名,不知他为什么觉得低。该同学说,《操作系统》是他有史以来付出最多的一门课,所以应该拿到更高的分数。“你付出到什么程度?”孙志岗问。“你留的作业我每个都要做两份。一份自己用,一份给女朋友。因为担心被抓雷同,所以两份作业必须绞尽脑汁做得完全不一样。”

这位同学的话,让孙志岗哭笑不得,他真的不知道是该表扬还是该批评他。也正是这件事,让孙志岗明白:moss能反抄袭,但查不出捉刀代笔的。

为此,孙志岗琢磨出了一个让助教和学生面对面评分的策略——通过直接询问,看学生是否能解释程序。“就算学生是找人帮忙完成的,这种方法也能逼迫他去了解程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效果。它还有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可以对每名学生做个性化指导。”孙志岗说。

又有一次,一名学生告诉他,其实自己的理想与特长不在计算机专业上,高考阴差阳错来到这里,学得很无趣,所以才总抄作业、混考试。如果能成功混到毕业证,拿着文凭出去闯,一定可以在另一个领域创造一番事业。

这个同学的话触动了孙志岗,“残酷的高考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很少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等到报志愿选专业时,往往都不是从兴趣出发做选择。而我们的社会风气不包容他们辍学,制度又不允许他们转专业,导致他们不得不痛苦地走过人生最重要的四年,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严厉的反抄袭,让这样的学生很难混,很可能会毁掉一个未来的人才。”

于是,孙志岗把每次作业的及格线都设得相对较容易达到。“这种策略对后进同学起到了很大鼓励作用。”

雷同名单昭然天下

从反抄袭的第一天开始,孙志岗就是抱着决战的心态打响这场战斗。为此,他使用各种办法打击抄袭者,“新闻曝光”就是招数之一。乐学网《操作系统》课程的讨论区,是作业抄袭者最不敢去但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因为孙志岗所发布的作业雷同判定公告就在那里。

2009年12月22日,《CS1234及实验学院实验八雷同判定公告》发布,孙志岗严厉地表示,之前已被当面认定为雷同的,依然有效;之前当面认定为不雷同及还未认定的,24小时内必须解释清楚。如果坦白,仅实验八成绩清零。如果有任何抵赖行为,仍被我认定为抄袭,将按照惩罚条例处罚,所有实验成绩清零。

去年10月4日,《实验一雷同评判结果》新鲜出炉。孙志岗说,这次雷同的主要特点是“抄袭网络”。他告诫,除非你有本事在网上搜到别人搜不到的资料,否则抄袭网络就等于抄袭。他提醒,心虚者别忘了在课程页面内经常查看后续实验的雷同情况。

“晒”名单也是孙志岗反抄袭的一个办法。去年11月1日,他把《第四次实验抄袭往届名单》挂在了网上,9名抄袭与被抄袭者学号、名字昭然天下,“以上同学实验四成绩为零,前三次实验成绩清零,没有申诉机会!”措辞中带着犀利的“表情”,这是典型的孙氏语言风格。

对抗“暗流”

在大学,对学生作业进行反抄袭,不可能不遇到激烈的反击。因为,“抄作业”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有人说,孙志岗这是在“整”学生;有人给时任院长徐晓飞发邮件,控诉孙志岗苛刻;更有甚者,威胁要放弃这门课程。

2006年的一天,孙志岗被学校基础学部“约谈”。因为有学生反映,他所教的C语言作业太难,耗时太多,导致学生没精力学别的科目。“学生当然会对反抄袭的课特别重视,而忽视那些好混的课。但是,假如我的课也不反抄袭,那么学生也不会拿时间去学别的课。”

压力如此之大,阻力如此之多,徐晓飞院长暗暗为孙志岗扛了。他一直支持孙志岗所做的一切。“多年后的一天,我在食堂吃饭与院长闲聊,才得知自己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徐院长那么大的支持。反抄袭这件事的确引起过各种风波,但我基本没遇到任何来自学校和同事的阻力。尽管有人表示自己不会去反抄袭,但仍然支持我,并给我很多建议。”

在哈工大,因为作业指导、批改的工作量很大,主讲教师会聘用高年级学生做助教。在招聘助教时,孙志岗的聘人条件之一是“痛恨世间的一切不公平”。尽管如此,他仍担心助教对抄袭者心慈手软,特意规定所有助教在进行作业面批时,只要遇到学生不能清晰地解释“自己”的代码,就必须将该同学的作业交给他本人面批。“一旦发现包庇抄袭者,严惩不贷。”

再次陷入彷徨

2008年,孙志岗和另一名老师共同给大三学生讲授《操作系统》,分到他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显得非常郁闷,因为再次遇到岗哥授课,心里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随着课程的推进,孙志岗“对大学教育的失望几乎到了极点”。因为,这些学生抄袭依旧,被抓后有人会自认倒霉;分数被扣掉,有人认为是老师有病;有人不好好写作业,依然振振有词,同时也为拿到高分使用各种手段。

“回想大一时,这些学生是多么阳光,双眼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如今,尽管遭遇过自己反抄袭的‘锤炼’,但部分学生恶习不改。”在最后的那一堂课,孙志岗终于憋不住,向学生们吐露衷肠:“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自己本想改变一门课,改变一个人,让这个人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希望他们不再投机取巧、不再急功近利,但我什么也没有改变,尽管我教了你们两门课,尽管我跟你们相处了两个学期,我希望我的话能唤醒你们的记忆,让你们回想起两年前的自己,并痛恨现在的自己。”孙志岗说得很动情,数次几欲落泪。

成为一种职业理想

2009年10月,孙志岗得知自己副教授没评上。在先前的评定答辩会上,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倡导的反抄袭。“过后细细想来,自己的反抄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且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唯有自己把它当成了职业理想,像傻子一样在苦苦地追寻着。”

这几年,孙志岗无时无刻不受到博士学业和教学工作二选一的折磨。但他总觉得教学工作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更多,所以总是用十分精力去钻研教学。“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如何给自己制造光鲜的简历、数据,还是努力工作赢得感谢与赞许?”这种不确定,刚在脑中闪过,随即就消失了。

“当初决定留校时,我给自己定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报答’。自己在这里读了四年本科,更多的是心存感激,所以很想真正地做点儿能让哈工大更好的事情。我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本科教学的现状。至少,也要改变自己负责的课程,进而尽量影响周围的人。”孙志岗说。

七年“战果”

到今年9月,孙志岗推动反抄袭整整七年。“这漫长的七年,究竟抓了多少人次,我没有统计过。开始时一直未见下降势头,甚至抄袭之风愈演愈烈。”为此,孙志岗有过孤独,有过迷茫,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看到了七年的“战果”。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孙志岗做了一个网上问卷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反抄袭”的支持率位于10项活动的第二位,达到91.7%,超过其他活动10多个百分点。对于这个结果,孙志岗很意外,也很欣慰。

“已经身在大二,但是一旦回忆起曾经那些为C疯狂的日子,我依旧喜欢,依旧欢喜,即便我的C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开始理解什么是学习。有的人上一辈子学,都没有碰到一个好老师。我很幸运,在大一就遇到了岗哥。”这是网名叫huahang的学生于2006年12月23日在孙志岗博克上的留言。记者发现,类似的评论在孙志岗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毕业离去、踏入校门反复出现着。

“有一年大四毕业季,软件学院的一名学生打电话给我,说要跟我合影。”由于彼此不太熟悉,孙志岗委婉地拒绝了。没想到第二天,这名同学又打电话给孙志岗,“上完了您的《操作系统》课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喜欢这个专业的。您的反抄袭让我不得不自己做作业,但最后我都做出来了,很有成就感。老师,是您挽救了我的职业生涯。”

2010年年末,课程几近结束,有一名被抓了抄袭且遭到严格惩罚的同学,对孙志岗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开始很恨你,恨你剥夺了我的分数。我认为在大学,抄袭是天经地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不恨你了,反倒开始感激你。同时,我开始恨大学。因为我人生的第一次抄作业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是这里让我认为抄袭是天经地义的。”

这名学生的话,让孙志岗不知如何对答,“学生恨大学,过错真的在大学吗?”

学生心中的优秀教师

2010年5月,哈工大教务部门综合最近三年的学生评教结果,选取排名前20位的教师为候选人,进行“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评选。当孙志岗得知自己进入了前二十,他有些小开心。两个月后,经6458名学生网络加现场投票,哈工大十大“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评选结果揭晓,孙志岗顺利入选。在胜出的10人当中,孙志岗占了两个之“最”:年龄最小(33岁),职称最低(讲师)。

当年11月,哈工大副校长周玉带队到计算机学院调研,时任院长徐晓飞向他介绍了乐学网和反抄袭的成功,周副校长当即要求教务处考虑在全校推广。后来,孙志岗到教务处进行了详细介绍。此时,他才知道,校领导不仅知道全校学生作业抄袭的范围有多大,而且还能准确说出学生的心理,他们对反抄袭的做法非常赞成。“你对抄袭的惩罚是不是有点太轻了?”“你今后能不能在试卷里也反抄袭,比如把那些出重复题的老师也揪出来?”领导的鼓励让孙志岗不再孤独,并有了被认可的成就感。

随着反抄袭实践的不断深入,孙志岗也在思考如何把这种做法提升到理论层面。今年5月下旬,由哈工大校长助理徐晓飞带队,孙志岗在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参加了第七届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孙志岗发表的论文《用在线测评和反抄袭系统提升程序设计课程质量》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同,在论文集收录的来自中欧专家学者共计29篇论文中,孙志岗的这篇论文被评为唯一的最佳论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孙志岗最近又获一个大奖——哈工大首届教学新秀奖。至此,他获得了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各级别荣誉22项。

“战斗”远未结束

七年过去了,虽有很多成果,但孙志岗并不认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孙志岗经常遇到很多抄袭者起初拒不承认,“那表情和语气,还真让人觉得他们是清白的。当铁的证据被摆出后,他们终归会承认,也会表达悔意,甚至痛哭流涕,但骨子里他们后悔的并不是抄袭,而是后悔在我的课抄袭。”

孙志岗认为,作业抄袭是个世界级的顽疾,并非中国高校独有。在国外高校,学校层面就会有各种措施应对,惩罚力度非常大,因抄袭被开除的不乏其人。有科研人员专门研究反抄袭技术。“其实,国外高校的抄袭现象远不如我们严重,我们对此却几乎置若罔闻。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包括不少学生反对孙志岗的理由是会抄袭、作弊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说心里话,我不知该如何反驳这种观点,但我认为社会不会永远如此,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我反抄袭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逼一些学生亲自动手做专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如果因了解而产生兴趣,那是我的荣幸;如果因了解而更厌恶,那也算我帮他明确了未来。社会会告诉学生们,孙老师不是一个活在现实的人,但我还是会继续坚持。只要某位少年在行将对世界失望的一瞬间,能发现我还在战斗,从而不那么快地堕落就值了。”

“这场战争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