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2年01月04日 来源:《大江周刊•纪实》;主笔:蔚然

 

往昔——科举制度下的作弊

有人曾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是有技术没科学,同样作弊是个需要技术而不需要科学的旁门左道。因此,即便是科学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作弊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产业。古代作弊的手段无非是两种——贿赂考官和夹带资料进入考场。

贿赂考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为夹带资料进入考场则是一门技术。

夹带资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使用普遍的作弊方法,几乎每一个作弊的人都尝试过这种方法。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又是最难的,就像武侠小说的能把太祖长拳打好的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中国古代人把夹带这门功夫完成了艺术,所以现在古董市场上科举夹带的拍卖价格年年见长。

古人早就认识到夹带的重要性,因为朝廷不是傻瓜。搞夹带的考生多半是没有实力没有关系行贿的中产阶级学生,这些人往往有点小钱脑子也不算太笨。因此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必然诞生在这些有点小聪明的考生身上。

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都来自四书五经。因此夹带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因为要想把四书五经背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夹带全套四书五经进入考场这个考试算是过了一半了,剩下的就看你的文笔和造化了。可是一套四书五经差不多有十本书,直接背进去未免过于张扬。所以古代夹带文化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小,尽量把字的大小压缩,间距缩小,于是就专门诞生了所谓夹带本的书册。

2007年春季,在北京曾拍卖过一本夹带本的四书大全,全部用黄绢写就,一页两面就有1万字,总共24页。一般现在的16开杂志一页大概只能印1500~2000字,因此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小的字。要写这么小的字并不容易,古人没有能缩印的复印机,所以只能靠手抄抄到纸上,这样就更难了。

抄写夹带本的书需要一些专门的工具,一般的毛笔是无法胜任的。抄写者喜欢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成的毛笔,因为老鼠的毛相对比较硬,弹性也比一般的羊毛或者兔毛好。因此可以写很细小的字。当然也有部分人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进行抄写(事实上毛笔中所谓的狼毫笔并不是大灰狼的毛,而是黄鼠狼的毛),黄鼠狼的毛弹性和硬度都比较适合写小字,但是成本高得多。除了笔之外,墨水也必须使用特制的。往往要使用油性的墨水,因为普通的墨写在绢上会渗开,这样就很难写得很小。而且这种夹带往往需要随身携带,如果是水溶性的墨可能被汗水划开。所以必须用印刷行业采用的油墨而不是写毛笔字的水墨做夹带。

除了手抄本之外,印刷本的夹带后来也被发展了出来。中国虽然很早就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限于材料的问题,仍一直使用雕版印刷作为主要的印刷手段。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刻材料是木板,但是木板印刷印不出蝇头小字,所以印刷夹带的板材多半是石板或者铜板等硬度更高的板材,印出的夹带本四书五经的价格在正式出版物的几十倍以上。现在收藏界还时有发现印刷本的夹带,一般是一寸见方40~60页,印满四书五经。可见当年的夹带已经成为一门产业,乾隆1年(公元1743年)顺天府乡试,由于动用了军队进行搜检,不少考生赶紧抛弃身上所带的夹带。根据文献记载,考场外居然发现上千份夹带,堆积如山。有2800多考生临场脱逃,点名不到。可见夹带作弊已经普遍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除了夹带本的书要够小巧之外,夹带还必须足够隐蔽。当年的考生挖空心思改装可能带进考场的任何物件,把夹带放进去。文房四宝是考生考试必备之物,因此空心的砚台、墨锭、毛等都是常见的夹带物品。除此以外,把夹带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边等等都是古代考生常见的手段,甚至有藏在馒头里边带进考场的。

清康熙年间由于作弊过于猖撅,所以当时规定举人进入考场必须披头散发,并且只能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除此以外,用个小篮子装着笔砚、食物入场。由于科举考试入场时间在后半夜,往往天还没亮,披头散发穿着拆缝衣服的举人排队入场,远看犹如鬼魅。所以把科举考试称为过鬼门关并不过分。

今日——体制下的无奈选择?

没有人能够说清“作弊产业链”有多大。

可以肯定的是,人事制度和教育体制上的弊端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作弊市场。

一个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生痛心地说,一个考场30多个考生,除了他和一个女生,剩下的人都在“抄答案”。

“当时真的不想考了,这样的成绩和形式还有意义吗?”就读于江西南昌某大学的一个学生也说:“我们学校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都是靠买答案通过四级考试的。”我们不知道这是事实,还是夸张。

原本以为只有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向“答案”求助,殊不知,那些英语成绩原本不错的学生,由于用人单位对分数的较高要求,也会通过“捷径”达到预期的高分!

小王大学毕业已经一年,当时所学专业是市场营销,优秀的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学生会工作的经验,让她很快被一家国内知名大型企业看中。可是这个单位规定六级考试成绩一定要在500分以上才可以被录用,六级考试只得了440分的小王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只好通过“买答案”的方式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在狂热和躁动的驱使下,一些购买答案的考生其实也有着自己的无奈。

江西某高校三年级学生小李就这样说道:“在大学校园里,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与没有通过的学生已经成为继贫富差距之后的又一道两极分化的分水岭。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就像是进入了天堂,如果不准备考研究生,那么就意味着他的大学已经读完,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了,他们好像是高人一等;如果没有通过四六级考试,那简直就是在地狱里挣扎,明显就会低人一等。”据小李观察,在他们学校,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同学是不会与没通过的同学玩的,“当然,没过四六级考试的同学心里也很自卑,他们也不愿意与通过了的同学交往。”奇哉!

有关人士指出,考生不择手段地希望获取考试的高分和相应的证书,其实主要归因于学校与学位挂钩的“死命令”,以及社会不加区分地对证书近乎畸形的偏爱。以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英语四六级证书与学位证和毕业证挂钩,从以前的“拿证发证”到现在的“XXX分划线拿证”……尤其是英语四级考试,其成绩已经关乎一个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进而直接关系到他的工作机会,因此显得异常重要。

人们早就注意到,在用人单位的诸多招聘启事中,列在首位的就是诸如“六级证书或者六级500分以上资格者可报名”的要求,两张薄薄的纸片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门的钥匙。当然,除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外,人们还会面对诸如成人高考、研究生统考、职称考试等名目繁多的“门槛”,由来已久的对分数和证书的近乎疯狂的渴求,使得作弊之风越刮越猛,其辐射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众、影响之恶劣,难以估算。

但是,理解归理解。不管怎么说,作弊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吧?

下一篇:南开大学论文反抄袭 169名研究生无缘博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