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待职称能淡然处之
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来源: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任彦报道:印度人对职称评定也非常关注,因为职称与个人待遇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在大学里,教授的工资及津贴要比副教授高出许多,而且社会地位也高;在政府机关,局级干部的工资比处级干部高了不少,而且权力也更大。

印度没有全国性的职称评定,中央和各邦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评定办法、评定时间,但印度最基本的职称评定原则有两条,一是“论资排辈”,二是考试决高下。在政府机关,按工作年限评定职称的指标和根据考试晋升职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左右。

印度的职称一般也分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以财政部为例,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财政部工作的人员,每工作5年,就可以自然晋升一级职称,从低到高依次是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副局级、正局级、副部级和正部级。如果攀登这个晋级台阶,一个工作人员一般等到60岁退休的时候,也就只能熬到局级。很多人就是这样“熬职称”的,工作时间长,职称自然就高,这无可挑剔,也无法选择,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心平气和对待职称评定。

印度政府的很多单位也通过公开考试来决定职称的一半名额。如外交部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考试,首先公布参考条件,全国符合条件者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考试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组成,一般不受考试单位的左右,能够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考试晋升职称为有能力者提供了一条捷径,考不上的人自然也只好自叹不如。

印度的职称是根据岗位来定的,一旦评上某职称,就一定会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并且终身受用,不存在评聘分离的现象。对待职称,大部分印度人都能淡然处之,这也和印度文化有关系。印度的种姓制度使人们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职称高低也是命运使然。宗教信仰也倡导,高低贵贱都是前世因缘,今生今世受苦越多,来生才会晋级到更高的生命境界。对于一些印度人来说,现实职称的一点差别,同几生几世的沉浮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